因應近期醫美死亡或重大事故頻傳,衛福部宣布將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從嚴規範醫師資格、執刀標準、醫美風險分級、診所不良紀錄公開等,以保障民眾就醫安全。
延伸閱讀:50歲男做陰莖增大手術身亡!醫美醫師丁斌煌7度違規 黑歷史再曝光
衛福部推動改革,擬禁止一畢業就從事醫美的「直美」亂象,且執刀醫師強制要求具備外科資格,醫美診所醫師一律要完成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2年,才能投入醫美臨床工作,並將公開不良紀錄,防杜規避查詢。
修法草案預計在10月起進入60天公開預告階段,期間接受各界意見,新制最快年底上路。
衛福部:醫美風險分級管理,醫師必須PGY 2年
衛福部長石崇良說明未來修法4大方向,第1點是「依醫美風險分級,規定醫師執業資格」,即使只是低風險的醫學美容療程,如針劑注射、雷射光電療程等,執行醫師須完成PGY 2年,不能一畢業即投入醫美行為。
第2點「重大事故啟動調查與監督」,石崇良表示診所若發生重大醫療事故,衛生局將依醫療法第26條調查並限期改善,並強制接受4年醫策會醫美品質評鑑。第3點「公開不良紀錄」強調醫美診所若違法遭停業或廢照3個月以上,或5年內累計達3個月以上,將以醫師證號公開在平台,避免透過更名或轉換機構規避查詢。
最後一點「健保不再全額買單」,石崇良表示,未來醫美事故後的醫療費用,若屬第三方責任,將依健保法第95條啟動求償,不再由全民健保全額負擔。
而針對一些高風險療程,如抽脂達到一定的量、大面積拉皮,石崇良說明,未來修訂《特管辦法》後將會更加強管理,要求執行業務的醫美醫師,除了上述規定的醫師資格,還要完成特定的專科醫師訓練才能夠執行。
石崇良指出,針對修法前已在執行醫美業務的醫師,雖法律不溯及既往,但為提升品質與加強管理,凡是不符合新制資格的醫師,其所屬醫美診所必須強制通過醫策會的醫學美容品質認證評鑑,通過後方可繼續執行醫美業務。
楊秀儀:直播文化+社群媒體,助長年輕世代容貌焦慮
長期研究並關注醫療糾紛案件的陽明交大公衛所所長楊秀儀,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表示,她完全贊成從嚴管制醫美。
楊秀儀強調,「醫療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傷害行為,所以必須要有適應症才能正當化醫療行為,不是只要病人同意就可以了。」
她質問,「醫美的適應症是什麼?是醜嗎?醜又是由誰定義?是可以讓病人自己定義嗎?」並指出目前社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直播文化及社群媒體,造成了年輕世代的容貌焦慮,「沒有管制的醫美,助長了單一以及一種很膚淺的『美』的定義。」
楊秀儀在過去受訪時也指出,現行的醫學教育過度強調科技的準確性,卻忽略了「深人文」(Deep Humanity)的價值。在強AI時代,她認為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應被強調,才能讓未來的醫療專業人員不只是技術執行者,更能夠展現同理心、領導力與遠見。
廖偉翔力挺《特管辦法》:醫美本質仍是醫療
國民黨立委廖偉翔也表示,全力支持衛福部修正《特管辦法》,以整頓醫美亂象。
廖偉翔指出,醫美雖屬自費醫療,但本質仍是醫療行為,政府必須確保從業人員具備專業資格與完善訓練,才能保障民眾安全。他直言,若任由不具資格或缺乏訓練的人員操作,最終受害的一定是民眾,因此政府責無旁貸。
廖偉翔進一步說明,長期以來醫美產業出現太多濫竽充數的亂象,包括價格戰、誇大行銷、甚至無照行醫等,造成市場惡性競爭,不僅打擊消費者信任,重創整體形象與國際競爭力;若不立即提出有效管理,未來恐「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產業惡化。
此外,他也提到醫美長期缺乏分科制度,導致許多醫學生畢業後未經PGY訓練便直接投入醫美,被外界戲稱「直美醫師」。廖偉翔提醒,這不僅對醫事教育制度造成傷害,也讓原本該有的臨床訓練被忽視,對整個醫療體系的品質與安全產生潛在風險。
廖偉翔呼籲,醫美要成為一個「有制度、有品質、也有未來」的專業產業,政府、立法院與產業界三方應共同努力,推動合理分科、建立專業標準,才能讓醫美產業能正名、正軌,邁向正向發展。
醫美爭議升溫》蔡豐州:真正困境在健保
台灣美容醫學全聯會理事長蔡豐州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表示,對此次修正持保留態度,但認同需要改革。
他先指出,過去法規已朝友善修正,例如「行醫過失罪」去刑化,避免醫師在非故意下承擔過重責任。「真正困境在於健保,因總額限制與點值下降,醫師收入減少,許多人被迫退出健保體系;護理人員已率先外流,醫師若繼續流失,恐造成醫療量能不足。」他直言,「健保與自費若同時限縮,就是雙殺,醫師終將上街頭,就像韓國抗爭一樣。」
對於政府推動《特管法》與醫策會評鑑,蔡豐州認為專業門檻可更嚴格,但制度應基於「公平與專業」,而非強制分科或增加行政負擔。他批政策常打著「立意良好」名義,卻缺乏輔導,反致產業凋零,形同「趕盡殺絕」,以醫策會為例,他質疑強制評鑑違反民主精神,應以鼓勵、補助取代高壓。
至於健保是否給付醫美糾紛,他提醒醫美主觀爭議多,若僅以「糾紛即不給付」的模糊標準,將製造更多問題,至少應明確定義,如死亡或重大後遺症,而非泛化處理。
蔡豐州強調,台灣醫療發展應走「輔助與鼓勵」路線,而非壓縮。韓國地方政府積極發展醫療觀光,台灣卻長期怠惰,若政策持續打壓,不僅醫師士氣低落,年輕世代也會對產業前景失望。他呼籲,醫療政策應重視因果與長遠影響,而非短期回應輿論,若健保財務不妥善處理,醫師流失、自費管制加劇,醫界終將走上街頭。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和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聯會也提醒民眾,美容整形手術前宜停、看、聽,以保障自身安全,在選擇美容整形醫師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1. 記得檢視醫療機構現場是否揭示開業執照於明顯處。
2. 記得檢視醫事人員執業執照。
3. 記得檢視手術醫師是否揭露其專科醫師別。
4. 彼此良好溝通,確認風險承擔。
5. 執行手術前,記得檢視同意書的內容。
6. 記得確認醫療器材及藥品的合法性。
7. 詢問執行雷射、超音波等醫療儀器者是否為醫事人員。
建議民眾至衛福部醫事人員系統及本會專科醫師地圖查詢醫師是否具衛福部頒發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資格:
衛生福利部醫事人員查詢系統、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地圖
對此,石崇良也強調,這次新制將採醫美「風險分級管理」方式,同時加強事故後的檢討與改進,並非過於嚴苛,而是必要的把關措施,相信各醫學會願意支持,也期待社會大眾理解,不要因個別事件影響對台灣醫療的整體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