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如果你向 ChatGPT 傾訴過煩惱,開頭它大概會說,很遺憾聽見你難過。

當公式重複,你會見怪不怪,甚至覺得它只是應付你。這也是醫生無法取代的原因,因能和患者建立真實有效的醫病關係。但這不代表 AI 無法對醫療業有幫助,ChatGPT 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幫醫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不僅懂得多,還比醫生貼心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進行有趣研究,研究員在社群網站找到 195 個醫病問答,餵給 ChatGPT 再交給專家盲測,比較人類和 AI 高下。這些問題各式各樣,從「怎麼治療長期咳嗽」到「吞下一根牙籤,朋友說我要死了」。

結果讓人吃驚到掉下巴。ChatGPT 資訊品質和同理心都打敗人類。但專家偏好影響評比結果,ChatGPT 同理心通常顯現在對患者的不適感覺抱歉,也不同於人類簡短省時風格,回答更長更親切。

簡單例子為問「漂白劑弄到眼睛是否會失明」,ChatGPT 先表達同情,然後說明清潔眼睛步驟。人類醫生只說「聽起來沒什麼事」,建議對方沖洗眼睛即可。你可能覺得醫生的答案更讓你安心,不過這研究無意討論 ChatGPT 能否取代醫生,只是提出一種可能性:ChatGPT 可於遠距醫療等擔任助手,節省醫生問診的時間。

因 ChatGPT 有胡說八道的毛病,必須由醫生最後把關。研究員設想一下醫生和 AI 合作的未來:

如果更多患者問題能有快速、高品質和富同理心的回答,可能會減少不必要的臨床問診,為需要的人挪出資源。

不難想像,除了效率,人類與 AI 合作也賦權弱勢群體。行動不便、工時長、負擔不了費用的患者,可能更需要這種服務。這產品也已出現。5 月紐約健康技術公司 Belong.Life 推出 Dave:世界第一個癌症患者對話式 AI。它只關注癌症,基於兩個大語言模型,訓練數據包括公司旗下 App 七年數十億數據。

24 小時待命的 AI,Dave 好就好在全天候回答問題,幫助患者了解病況,方便與醫生討論。

(Source:Belong.Life

另外,安慰患者、表現同理心,也是 Dave 的「職業操守」。Belong.Life 聯合創辦人受訪時說:

Dave 減輕病患壓力,也減少醫生教育病患的時間。

Dave 每條訊息都聲明由 AI 產生,不是百分百準確,病患真正決定前,必須諮詢醫生。所以 AI 不能取代醫生,但成了醫病間的橋。AI 對醫生的作用,也像顯影照片漸漸清晰。外媒採訪幾位使用 ChatGPT 的醫生,方法五花八門,但或多或少和同理心有關。有的醫生透過 ChatGPT 解釋醫囑、通知壞消息時,更能整理出好理解的說法,他們半開玩笑說自己用語有時「太高級」:

即使我們認為很容易理解的詞,其實常不是那樣。

有的醫生需定期和酗酒族群溝通,請 ChatGPT 幫忙列出談話重點,如果病患沒有足夠醫學知識,就讓 AI 以小學生閱讀水準改寫。某醫生十分滿意 AI 的開場白,這句話乍看平平無奇,但非常真誠:

如果你認為喝了太多酒,你並不孤單。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但有些藥物可幫助你感覺更好,讓生活更健康、更幸福。

其實很多醫生不是不想表達同理心,而是工作壓力太大,光應付門診、遠距看診等就分身乏術,自己也陷入倦怠和疲憊。因此有醫生請 ChatGPT 幫忙寫信給保險公司,請對方承保自己的病患。這其實是繁重的重複性勞動,甚至要花幾小時,但交給 AI 後微調,只需幾分鐘即可完成,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做正事。

話說回來,醫生對同理心的定義可能和大眾不同,且更細節。

(Source:Unsplash

「認知同理心」是指醫生辨識病患情緒,做決定時考慮這些情緒的能力;相對的「情感同理心」,更接近一般人理解的「感同身受」。

《擺脫共情》一書提到類似觀點,作者布盧姆大致將共情分為兩種:「認知共情」與「情緒共情」。他認為做更佳行為和道德決策,應依賴認知而非情緒共情。同理心微妙複雜,很難劃分成楚河漢界,往往同時需要認知和情感同理心。醫生這職業既要感性同理病患感受、又要理性展現專業素養,壓力難為外人道。如何把握共情程度,對他們來說是件難事。

AI 無法真正感同身受,但給部分病患共情感,或許真能幫醫生分擔重負。

小心機械共情的陷阱

AI 的「同理心」不全是陳腔濫調,病患也能感覺到。《Wired》報導提到,部分自閉症患者認為,和 AI 交流是很好的體驗,因更接近他們的說話和行為模式。自閉症患者病狀各不相同,但社交障礙普遍。有些患者和別人爭執時,請 AI 建議,努力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像以前保持沉默。AI 變成新的寶貴獨立資源,隨時隨地可用,不按小時計費。

然而這只是個例,如何用 ChatGPT 幫助特殊族群,還未經過嚴格研究,沒人知道風險有多大。所以 Hugging Face 首席倫理科學家 Margaret Mitchell 建議,有嚴重情緒困擾的人,應該限制使用 AI。

我們無法完全控制它會說什麼,這是個大問題。

不過聊天機器人療法有跡可循,可追溯到幾十年前概念。第一個允許人機對話的程序 ELIZA,誕生於 1960 年代的麻省理工學院,以現在眼光審視,它其實非常粗糙,通常以問題重複用戶說的內容,讓用戶覺得自己好像有被聽到,參透人類本質只是讀稿機。事實證明,不管如何簡單粗暴,人們都需要機器「同理心」,哪怕只是錯覺。推出 ELIZA 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電腦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多麼膚淺,但它反而吸引大量用戶,人們關在房間幾個小時,就為了和它說悄悄話。

如今,基於大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 可更多樣性回答,比 ELIZA 聰明多少倍,但也有問題。偏見、假資訊、隱私洩露之外,「ChatGPT」可能讓人掉進「機器共情」陷阱,也就是回答某類問題時,只出現重複標準化模式。

心理治療師 Daniela Marin 試用 ChatGPT 時發現,當和它說「想自殺」,它的答案幾乎和教科書一模一樣。ChatGPT 知道標準答案,但這畢竟不是考試,Daniela Marin 覺得還不夠好。如果是和治療師聊天,會得到更有意義的回答。

重症監護室醫生 Wael Haddara 也認為,同理心有豐富表現方式,不該只有 AI 產生的文字。他每週平均和 30 個家庭打交道,發現當至親去世,開誠布公的溝通更能減少創傷。同理心不僅是言語,有時候只是沉默遞出面紙。不過 ChatGPT 這類聊天機器人,本就是為了通用性設計,OpenAI 也強調,ChatGPT 不該成為心理治療的替代品。

對人類來說,同理心也很困難

從 ELIZA 到 ChatGPT,機器共情哪怕虛假,仍讓人類趨之若鶩。不只醫生和病患,需要 AI「同理心」也存在於更廣泛的情感和社交關係。透過非人的 AI,人們才能學會怎麼和同類溝通。可見人與人無礙交流確實很難。

(Source:Blush

製作 AI 聊天應用 Replika 公司最近推出新 AI 約會應用「Blush」,受眾很明確:希望好好處理親密關係的人。Blush 像戀愛模擬遊戲,用戶可和 AI 為基礎的不同性格背景 NPC 聊天,和它們建立關係,加強溝通和戀愛技巧。Blush 不僅讓你聊到牽手和約會,更會分歧和誤解,就像現實生活。

Replika 首席產品長 Rita Popova 強調,Blush 不是取代親密關係,反而讓你提前演練,能安全進入現實世界。

與人交談,深入了解他們,真的很難,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練習。

Blush 提醒人際交往的尷尬之處。很多用戶下載,就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和人交談。幫忙預演的 AI 像是鏡子,讓用戶看到自己及別人的交流方式。和 Blush 類似的還有 Tinder 等交友應用軟體幫忙出計的 AI 約會助理,如 Rizz 可基於你的語氣、對方資料,建議你怎麼聊天以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如果對方也是用 AI,那可能就是 AI 互相搭訕,你和對方成替身了。

或許有些悲哀,當手機讓人忘記怎麼寫字後,如何透過螢幕和人交流,竟然也像寫論文無從下手。這可能是因為,技術既是成因也是解藥。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談到,訊息過載的社群媒體,既給我們有人陪伴的幻覺,又削弱對彼此的期待,無須像現實付出友誼,結果是讓人更孤獨。

看似更有同理心的 AI 呢?讓人鍛鍊共情和溝通能力,還是徹底依賴它,無心地虛與委蛇?情況複雜又微妙:之前我們認為,需要情感和社交技能的職業,AI 不容易介入,但它正在建立新關係。需要 AI 的領域,恰好顯示人類的不足,然後提供解決辦法。更廣泛來說,AI 和時代共鳴,展現社會資訊豐富、但時間和人際關係匱乏的一面。

同樣拿社群媒體比喻,緩解短期孤獨,但過度依賴只會加劇現實疏離。AI 也類似,應將 AI 當成手段,人才是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人與人的關係。文本交流工具 Keys AI 創辦人相信,人們承認自己是藉 AI 交流時,代表努力成為更好的溝通者。我們需要 AI 的「同理心」,不是脫離人與人互動,而是重新想像如何與人互動。

當 AI 將詞語以統計規律串起,人類負責賦予這些概念意義,職場和生活與他人建立聯繫,並關注更重要的事。技術發展以來皆如此,總要在不斷變化的社會關係和情感體驗,探索如何與他人相連。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I醫療顧問的興起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聊天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其中也包括血癌這種複雜且快速發展的疾病領域。這些AI工具有潛力成為醫生和病患的得力助手,提供即時資訊、協助診斷,甚至參與治療決策。然而,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準確性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謹慎評估和持續改進。

血癌資訊的複雜性與更新速度

血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系列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的統稱,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不同類型的血癌,其病因、症狀、治療方法和預後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外,血癌領域的研究日新月異,新的診斷技術、標靶藥物和治療方案不斷湧現,使得資訊更新速度極快。這對聊天機器人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評估聊天機器人準確性的關鍵指標

評估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準確性,需要考量多個關鍵指標:

資料來源的可靠性:

聊天機器人的訓練資料直接影響其輸出的準確性。理想情況下,訓練資料應來自權威的醫學期刊、臨床試驗數據庫和專業醫學指南。然而,網路上充斥著大量未經證實或過時的資訊,如果聊天機器人吸收了這些低質量資料,其輸出結果的可靠性將大打折扣。

資訊更新的頻率:

由於血癌領域的研究進展迅速,聊天機器人需要定期更新其知識庫,才能保持與最新研究成果同步。這需要開發者建立有效的機制,確保聊天機器人能夠持續學習和適應新的資訊。

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

血癌的診斷和治療往往涉及複雜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數據分析。聊天機器人需要具備處理和整合這些資訊的能力,才能提供有價值的輔助決策。例如,它需要能夠理解病患的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和影像學資料,並根據這些資訊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與人類專家的比較:

將聊天機器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與經驗豐富的血液科醫師的意見進行比較,是評估其準確性的重要方法。透過一系列的臨床案例測試,可以評估聊天機器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並找出其潛在的不足之處。

目前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應用現狀和局限性

目前,一些聊天機器人已開始應用於血癌領域,例如提供疾病資訊、解答病患疑問、協助醫生查詢最新研究成果等。然而,這些應用大多仍處於早期階段,其準確性和可靠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目前的聊天機器人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

  •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專家:聊天機器人可以提供輔助資訊,但不能取代血液科醫師的專業判斷和臨床經驗。
  • 缺乏情感支持:血癌病患及其家屬 often 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關懷,而聊天機器人目前還無法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 倫理和法律問題:使用聊天機器人涉及到數據隱私、醫療責任等倫理和法律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範和監管措施。

未來展望與發展方向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聊天機器人在血癌領域的應用前景仍然廣闊。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期待更加智能、準確和可靠的聊天機器人出現,為血癌的診斷、治療和預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未來發展方向包括:

  • 開發更精準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提升聊天機器人理解和處理醫學專業術語的能力。
  • 建立更完善的知識庫,整合來自權威來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指南。
  • 發展更強大的機器學習算法,使聊天機器人能夠從大量的臨床數據中學習和進化。
  • 加強與醫療資訊系統的整合,實現數據的無縫交換和共享。
  • 重視倫理和法律規範的制定,確保聊天機器人的應用安全可靠。

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相關規範的完善,聊天機器人將在血癌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最終造福廣大病患。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The formatted date is: September 3,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黃文博/綜合報導

敏實科技大學於 9 月 2 日 下午舉辦「導師會議暨知能研習」,敏實科大曾信超校長邀請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演講,主題為「如何打造藝群醫美集團品牌-以醫學知識為核心」,與全校老師分享如何在診所勤辦醫學教育20年,如何快速展店21家連鎖診所,如何永續傳承最新醫學知識與預防醫學美容副作用,並由曾信超校長頒發感謝狀,王正坤醫師以專業為本,建議大學老師塑造品牌與導師力,從醫美經營談教育引導,積極培育人才。

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圖/王正坤提供)

1997年,王正坤醫師創立藝群皮膚科診所開始,就把藝群醫美集團當作一所大學來經營,勤辦醫學教育,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熟讀國內外醫學論文與教科書,充實醫學知識力行終身學習,藝群醫美集團以醫療專業為本,塑造品牌形象,藉由知識管理來達到快速展店的目標,營運模式與大學教育模式類似。敏實科大的老師們可以借鏡藝群醫美集團之營運管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與校園品牌力。

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技大學演講。(圖/王正坤提供)

敏實科大塑造學校品牌與辦學特色,今年大學招生,滿招全部學生名額,學生免費到歐洲實習一年,並且領取不錯的工資,敏實科大屬於敏實集團,而敏實集團在全世界有2萬多名員工,公司市值約為1267億元,為世界Top10汽車零組件集團,提供敏實科大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機會;藝群醫美集團與敏實科大都採用積極辦學的方法培育學生,藝群集團每週勤辦醫學教育。

王正坤醫師指出藝群醫美品牌是建基於專業知識與安全標準,才能建立信賴與永續發展,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全力預防5大醫學美容副作用,包含雷射能量過強導致傷口燙傷反黑,肉毒桿菌素注射導致眼歪嘴斜,玻尿酸注射導致血管栓塞潰爛,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能量太高導致燙傷疤痕,全身麻醉導致病人死亡,時時刻刻教學,全力預防醫美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於成大醫院任教20多年,也曾經於台大醫院景福館擔任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指導過數千位醫師,常常在讀書會議當中,分析每一本醫學教科書的優點與缺點給學生知曉,醫師必須吸收教科書的優點,避開教科書的缺點,才不會產生醫療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企管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21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敏實科技大學定位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立足專業、強調創新與應用,致力培育 AI 領域的高階人才。敏實科技大學藉由這場研習,加上全校師長的積極參與,搭配王正坤醫師精彩的演講內容,鼓勵老師們勤辦教育,培養人才,可以幫助很多企業永續發展。

推薦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敏實科技大學於9月2日下午舉辦「導師會議暨知能研習」,敏實科大曾信超校長邀請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演講,主題為「如何打造藝群醫美集團品牌-以醫學知識為核心」,與全校老師分享如何在診所勤辦醫學教育20年,如何快速展店21家連鎖診所,如何永續傳承最新醫學知識與預防醫學美容副作用,並由曾信超校長頒發感謝狀。

1997年,王正坤醫師創立藝群皮膚科診所開始,就把藝群醫美集團當作一所大學來經營,勤辦醫學教育,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熟讀國內外醫學論文與教科書,充實醫學知識,力行終身學習。

藝群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大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藝群醫美集團以醫療專業為本,塑造品牌形象,藉由知識管理來達到快速展店的目標。藝群集團的營運模式與大學教育模式類似。敏實科大的老師們可以借鏡藝群醫美集團之營運管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與校園品牌力。

敏實科大塑造學校品牌與辦學特色,今年大學招生,滿招全部學生名額,學生免費到歐洲實習一年,並且領取不錯的工資。敏實科大屬於敏實集團,而敏實集團在全世界有2萬多名員工,公司市值約為1267億元,為世界Top10汽車零組件集團,提供敏實科大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機會。

藝群醫美集團與敏實科大都採用積極辦學的方法培育學生,藝群集團每週勤辦醫學教育,王正坤醫師指出藝群醫美品牌是建基於專業知識與安全標準,才能建立信賴與永續發展。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全力預防5大醫學美容副作用,包含雷射能量過強導致傷口燙傷反黑,肉毒桿菌素注射導致眼歪嘴斜,玻尿酸注射導致血管栓塞潰爛,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能量太高導致燙傷疤痕,全身麻醉導致病人死亡。時時刻刻教學,全力預防醫美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於成大醫院任教20多年,也曾經於台大醫院景福館擔任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指導過數千位醫師,常常在讀書會議當中,分析每一本醫學教科書的優點與缺點給學生知曉,醫師必須吸收教科書的優點,避開教科書的缺點,才不會產生醫療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企管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21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敏實科技大學定位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立足專業、強調創新與應用,致力培育 AI 領域的高階人才。敏實科技大學藉由這場研習,加上全校師長的積極參與,搭配王正坤醫師精彩的演講內容,鼓勵老師們勤辦教育,培養人才,可以幫助很多企業永續發展。

更多新聞推薦

2025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 9/20、9/27、9/28登場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敏實科技大學於9月2日下午舉辦「導師會議暨知能研習」,敏實科大曾信超校長邀請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王正坤醫師演講,主題為「如何打造藝群醫美集團品牌-以醫學知識為核心」,與全校老師分享如何在診所勤辦醫學教育20年,如何快速展店21家連鎖診所,如何永續傳承最新醫學知識與預防醫學美容副作用,並由曾信超校長頒發感謝狀。

1997年,王正坤醫師創立藝群皮膚科診所開始,就把藝群醫美集團當作一所大學來經營,勤辦醫學教育,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熟讀國內外醫學論文與教科書,充實醫學知識,力行終身學習。

藝群醫美集團以醫療專業為本,塑造品牌形象,藉由知識管理來達到快速展店的目標。藝群集團的營運模式與大學教育模式類似。敏實科大的老師們可以借鏡藝群醫美集團之營運管理,提升老師教學能力與校園品牌力。

敏實科大塑造學校品牌與辦學特色,今年大學招生,滿招全部學生名額,學生免費到歐洲實習一年,並且領取不錯的工資。敏實科大屬於敏實集團,而敏實集團在全世界有2萬多名員工,公司市值約為1267億元,為世界Top10汽車零組件集團,提供敏實科大畢業生良好的就業機會。

藝群醫美集團與敏實科大都採用積極辦學的方法培育學生,藝群集團每週勤辦醫學教育,王正坤醫師指出藝群醫美品牌是建基於專業知識與安全標準,才能建立信賴與永續發展。每週舉辦醫師讀書會議,全力預防5大醫學美容副作用,包含雷射能量過強導致傷口燙傷反黑,肉毒桿菌素注射導致眼歪嘴斜,玻尿酸注射導致血管栓塞潰爛,電波拉皮與音波拉皮能量太高導致燙傷疤痕,全身麻醉導致病人死亡。時時刻刻教學,全力預防醫美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於成大醫院任教20多年,也曾經於台大醫院景福館擔任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指導過數千位醫師,常常在讀書會議當中,分析每一本醫學教科書的優點與缺點給學生知曉,醫師必須吸收教科書的優點,避開教科書的缺點,才不會產生醫療副作用。

王正坤醫師本身是企管博士與皮膚科專科醫師,現任台灣美容醫療促進協會理事長與藝群醫學美容集團董事長,在長榮大學博士班授課品牌管理與供應鏈管理,在成功大學EMBA企管碩士班授課連鎖品牌經營管理,在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授課美容醫學20多年。藝群醫美集團旗下有1家Dr.藝群保養品公司與21家藝群醫美診所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敏實科技大學定位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立足專業、強調創新與應用,致力培育 AI 領域的高階人才。敏實科技大學藉由這場研習,加上全校師長的積極參與,搭配王正坤醫師精彩的演講內容,鼓勵老師們勤辦教育,培養人才,可以幫助很多企業永續發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兒童醫學教育營。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提供

曾珮華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近年各式職業體驗營相當熱門,由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舉辦的兒童醫學教育營,由醫學教育專家林健盛醫師帶領,培訓醫師及護理師,將艱深困難的醫學知識轉化為小朋友能夠理解的課程及遊戲,有趣易懂,啟蒙學童的醫學知識。

營隊課程生動,例如模擬急救現場,醫護師資帶領著小朋友們使用剛學到的CPR(心肺復甦術),賣力地搶救著「鹹蛋超人」。台灣健康教育推廣協會自2005年起,每年寒暑假皆會舉辦偏鄉公益兒童醫學營,協會表示,今年受有線電視台和私立小學的邀請承辦兒童醫學教育營,受到好評,明年寒假將新增進階的實用班課程,讓有興趣的孩子可以更深入學習。

兒童醫學教育營運用遊戲設計融入醫學知識,激發孩童學習動機與興趣、體認生命,透過VR科技應用讓孩童更認識自己的身體器官,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醫學模擬場景中,將進行五5天的課程活動,讓醫學知識與健康觀念向下紮根,啓蒙兒童醫學知識也更珍惜生命。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全球生物科技領導者安進藥廠持續實踐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承諾,台灣安進承襲總部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連續九年支持台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北醫楓林)及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北醫楓杏)推動青少年醫學知識推廣。今年再度攜手北醫楓林,於金門舉辦「2025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持續將生醫教育能量跨海傳遞至離島。

本屆研習營課程特別呼應金門在地醫療環境與健康教育需求,針對醫療人力外流與資源匱乏的挑戰,強化臨床實務體驗與職涯探索設計。營隊結合專業師資與跨域資源,帶來分子生物學實驗、縫合技術演練、社區藥局模擬、醫院參訪以及醫藥產業專題。透過多元學習場景,實踐「因地制宜、深耕在地」的服務精神,幫助離島學子在有限教育資源下,獲得專業醫學場域的啟蒙體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踏上未來生醫職涯探索的第一哩路。

跨越地域限制 從知識傳授到「生醫職能初探」

北醫楓林自2013年創立以來深入離島與偏鄉,2021年首次將服務據點拓展至金門,本屆已是第五次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成為當地唯一長期持續推動的醫學教育營隊,課程依據金門醫療資源與教育需求量身規劃,從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實驗,到電泳、染色檢驗的實際操作,再結合新增的公費醫師返鄉經驗分享與社區藥局模擬課程,讓學子在「微型職場情境」中沉浸式體驗臨床現場,親身感受醫療工作的真實樣貌。

台灣安進持續挹注資源,邀請內部醫藥學術專家親自授課,將藥物研發的完整歷程生動帶入課堂—從人類與疾病的長期抗戰、藥物如何精準對抗病症,到新藥歷經探索、臨床試驗,最終走向病患的旅程。這不僅讓學子首度近距離理解全球醫藥產業的真實運作,建立與醫療實務的連結,更啟發他們看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

啟發返鄉志向 引領生醫新力量

金門身處離島,醫療人力相對匱乏,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平均每位醫師需照顧 1,579 人,遠高於臺北市的 230 人,凸顯培養在地青少年返鄉成為醫療新力量的迫切性。本屆營隊特別安排金門醫院參訪,帶領學生直擊第一線醫療現場,親身感受資源不足下的挑戰;並透過公費醫師與學長姐的現身分享,讓學子看見返鄉服務的真實榜樣。許多學員在參與後紛紛立下志向,期許未來投身醫學、生科或藥學領域,以專業回饋社會,為金門注入永續不斷的醫療新能量。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社教科科長周祥敏表示,金門雖已設立護理學院,但尚未有完整的醫學系,因此本次能邀請北醫楓林帶來專業生醫課程,對學子而言格外珍貴。他肯定北醫多年來積極凝聚各界資源,讓營隊得以延續並惠及更多在地學子。周科長同時指出,金門是全台唯一位於語言分界線的縣市,擁有獨特方言文化,期盼學子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在地人文,留下難能可貴的學習回憶。

在地支持與期待 醫學營為金門學子播下希望種子

金門高中教務主任李世福指出,金門學子對生醫相關知識充滿渴望,然而在地教育資源有限,醫學營的舉辦更具深遠意義。每年都有學子主動報名,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仍與講師和服務團保持聯繫,顯示營隊已逐漸成為金門青年探索未來的重要舞台。這是金門地區唯一的醫學主題營隊,不僅為在地學子創造難得的學習契機,更象徵著校方殷切期盼未來有更多校友返鄉,帶領學弟妹延續夢想。李主任強調:「我們期盼這些課程能在學子們心中播下種子,未來在金門萌芽茁壯,成為推動醫學教育的力量。」

教學與服務並重 凝聚資源持續向下扎根

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指導老師謝桂鈴指出,本次課程以實作導向為核心,特別導入石膏製作等體驗活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學習歷程,「我們希望透過三天的營隊,啟發學子對生物醫學的熱情,並幫助他們開拓眼界、建立友誼,並開始思索未來職涯方向。」謝桂鈴老師進一步表示,今年同時帶領橫跨小學到中學的四所學校參與,對楓林團隊而言是一大挑戰,需要全體成員全力投入準備並靈活引導。然而她也強調,這樣的歷程同樣成為團員自我成長的重要養分。謝老師特別感謝台灣安進長期支持醫學營的推動,從安排講師到資源挹注,讓偏鄉學子得以更貼近生醫產業的全貌。「我們期盼未來能在更多偏鄉地區延續這樣的機會,讓學子因一場營隊而被啟發,進而燃起對生醫知識的濃厚興趣。」

學子熱情投入,醫學知識從書本走向真實

就讀金門高中的白同學,已是第三次參加營隊。他分享:「第一次參加時,很多內容其實聽不懂,但隨著學習的累積,今年聽課時便能深入理解,也更能體會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用心。」他特別提到對石膏製作與縫合模擬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動手實驗,這些課程既新鮮又有成就感,也讓我發現生醫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爸爸最近因骨裂打石膏,透過這次學習,我就能理解更多背後的醫學原理。」除了專業啟發,白同學也在過程中收穫了人際交流的成長。談及未來,他已立下志向表示,「營隊讓我更加嚮往生醫相關科系,也希望有一天能像學長姐一樣回到家鄉服務。」

在地人才返鄉 延續教育啟蒙力量

來自金門、現就讀北醫藥學系的翁同學,首次以隊輔身分返鄉服務。他觀察到,短短三天內,學子們逐漸建立交流,其中一位原本內向的學妹,在同伴鼓勵下能自在參與實驗並結交新朋友,「看著她的轉變,讓我深刻感受到營隊不僅傳授知識,更帶來陪伴與成長的力量,這讓我很感動。」他也特別強調實作課程的啟發性:「平時高中課程實驗機會有限,但這次三天就帶領學員們完成三次實驗參訪醫院。許多學子第一次體驗石膏製作,就驚喜地發現生醫其實離生活很近,進而激發想要更深入探索的動力。這種觸動,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透過這次帶隊的經驗,翁同學也更加體會「職能初探」的價值,幫助學子提早理解生醫產業的真實樣貌。他也分享,家人曾經經營藥局卻未能傳承下來,而這正讓他更堅定自己的使命:「我希望未來能延續這份心意,把所學帶回金門,回饋家鄉,成為在地醫療的力量。」

點燃科學熱忱,產學交流實踐社會責任

台灣安進醫藥學術顧問張瑋凌首次參與營隊,表示:「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學子們展現的熱忱與好奇心,他們專注互動的學習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新世代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也促使我重新思考自身專業的應用價值。」在課程中,她以人類與疾病的歷史為引,帶領學子理解藥物如何改變世界,並完整解析新藥研發歷程──從基礎研究、分子篩選、臨床試驗到法規核准與上市。她同時以癌症精準醫療與疫情應變為例,展示生醫研發如何在科學嚴謹與跨域合作下,快速回應公共健康挑戰。

張瑋凌指出,生技製藥產業鏈橫跨基礎研究、學術醫院、藥廠研發、臨床醫師到法規機構,每一環節都緊密扣連,讓學子看見醫療創新的社會價值與全球影響力。她勉勵學子:「保持好奇心與研究精神,或許下一個推動時代進步的人,就是你們。」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我們與臺北醫學大學的長期合作,是台灣安進實踐企業永續承諾的核心之一。透過北醫楓林推動的生物醫學研習營,我們持續結合學術專業與產業資源,為偏鄉學子開啟接觸生醫教育與探索職涯的契機。秉持安進基金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台灣安進將深化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啟發並賦能新世代人才,成為推動台灣生醫創新的關鍵力量,共同開創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彰基胃腸肝膽彰基胃腸肝膽科主任陳洋源醫師(右)與主治及訓練醫師的堅持與努力,榮登消化系醫學會雜誌學術發表「全國醫學中心」第一名寶座。(彰基醫院提供)


【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近年來,消化系醫學領域的研究與技術不斷發展,各大醫學中心競爭日益激烈。然而,彰基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在這個領域卻展現了卓越的表現,最近更在消化系醫學會雜誌學術發表中榮登全國醫學中心排名第一的寶座。

該成就背後為彰基胃腸肝膽科主任陳洋源醫師、14位主治及多位訓練醫師的堅持與努力。在今年的中華民國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共同發表多篇論文和演說,展示彰基在消化內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應用;這些新穎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提升科室學術水平,也為患者帶來更好治療效果。

彰腸肝膽科自從由前副院長林國川醫師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消化系醫療服務。目前由陳洋源醫師擔任主任,科內共有14位專任主治醫師,全部都是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其中多位更擁有中興醫學大學後醫學系教職;這支專業團隊不僅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不斷追求專業知識更新和技術創新。




彰基胃腸肝膽科作為全國最早的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之一,擁有完善設施和先進的診療設備,能夠施行多種高難度的消化系檢查和治療,包括上消化道內視鏡、下消化道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內視鏡超音波(EUS)、食道功能檢查、腹部超音波、超音波導引下腫瘤消融手術、深度小腸鏡、膠囊內視鏡及微創內視鏡手術等。這些先進的技術和治療手段,不僅提高患者的檢查和治療效率,也為醫學進步相關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案例。

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他們將繼續努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同時不斷推進學術研究,促進醫學知識的進步和技術的創新,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彰基消化內科在臨床、學術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為消化系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彰基醫院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為讓孩子從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到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帶領下,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今年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器官的構造、運作。

cnews124250818a03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健康。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好市多攜手萬事達卡 刷Costco富邦聯名卡抽東京馬拉松2026參賽資格

毛爸毛媽福音!好市多攜富邦產險推黑鑽會員寵物專屬保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屏東瑪家鄉三和中村的長老教會裡,傳出陣陣笑聲與驚呼聲。這裡正舉辦一場特別的夏令營,由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攜手醫學系,帶領40位部落學童透過四天營隊,打開醫學的世界之門。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這是義守大學連續第二年進入中村舉辦營隊。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年來最期待的「約定」。去年營隊結束不到一週,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問:「大哥哥大姊姊,明年還會再來嗎?」當醫學系學生再次出現在教會裡,那份等待終於有了回應。


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不只是單純的衛教,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啟蒙之旅。醫學系總召黃永勳帶領同學,將艱澀的醫學專業轉化為孩子聽得懂、玩得樂的趣味課程。今年課程以「認識登革熱」為核心,循序設計噬菌體與DNA實作、跑電泳、果糖分計算機操作,甚至用顯微鏡觀察果蠅神經肌肉接點。孩子們驚喜發現,醫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能透過眼睛與雙手真實體驗。課程還融入大地遊戲闖關,讓知識在笑聲與互動中自然吸收。


中村教會主任牧師孫子貴表示:「神學與醫學的緣分密不可分,許多傳教士同時也是醫者。」他認為,義大醫學生走進教會,彷彿延續著百年前醫療與教育並行的傳統。教育傳道師壹喬·法之山也動容指出:「孩子們臉上的喜悅,就是最真實的見證。去年的期待,如今成為今年的滿足。」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原資中心主任趙仁方則說明,營隊不只是傳遞醫學知識,更希望孩子能在過程中找到夢想,並把所學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提升社區健康意識。同時,對醫學生而言,這更是一堂無可取代的必修課。他們在設計教案、引導互動中,學會了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也在孩子專注的眼神中,看見了身為醫者的社會責任。


四天的營隊,悄悄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醫學的夢想、知識的嚮往,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對義守大學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夏令營,更是一種「在地深耕」的實踐。當大學生走入部落,帶來的不只是醫學課程,更是希望與連結。而當孩子們笑著說「明年還要再來」時,這份善的循環,便已在瑪家鄉群山間靜靜展開。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